Aug W4|綠能新聞精華:歐盟欲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最終反補貼稅 特斯拉稅率9%

發佈於: 2024/08/26|分類: 產業快訊(News)|

Aug W4|綠能新聞精華:歐盟欲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最終反補貼稅 特斯拉稅率9%

歐盟執委會針對中國電動車反補貼調查作出最終草稿,建議歐盟27國同意加徵17%~36%的反補貼稅至少5年,針對從中國出口的特斯拉加徵9%關稅。
中國3家電動車廠的反補貼稅,包括比亞迪從17.4%降為17%、吉利汽車從20%降為19.3%、上海汽車集團從38.1%降為36.3%。調降原因是考量受調查企業提交的意見,此決定「反映執委會的調查是嚴謹基於事實和證據,證明歐盟完全透明、不害怕讓受調查企業詳細檢查(稅率)計算的準確性,並在必要時毫不猶豫調整調查結果」。
對於幾家德國、日本車廠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執委會將其反補貼稅率從21%略增為21.3%,至於不配合調查企業則將適用本案最高的36.3%稅率。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要求歐盟單獨調查它在中國設廠所受補貼,執委會在草稿中決定對特斯拉從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電動車,在一般關稅10%之外另徵9%的反補貼稅。特斯拉享有本案最低的懲罰性關稅,是因為與執委會充分合作,且它在中國的投資結構相對簡單、未在中國融資,因此計算特斯拉中國廠實際受中國政府補貼的程度後,作出加徵9%決定。

智璞觀點:在歷經大半年的後,歐盟執行委員會最終確認要對來自中國的所有電動車,包含歐美日在內的廠牌增加關稅,由於當中不乏BMW、VW、Mecedes等德國大廠,因此各國對於此項建議的執行仍舊需要觀察,但可以想像的是,若同樣增加30%的關稅,對於本來就已經不具備價格優勢的歐洲車廠,無疑是雪上加霜。但對於僅加9%的特斯拉,其本來就具備的優勢將更加明顯,第三季特斯拉在歐洲的銷售狀況,將是未來觀察的關鍵。

Aug W1|綠能新聞精華:彭啓明:碳費子法8月底正式上路 初期費率不會太高

環境部長彭啓明今日宣布,台灣的碳費子法將於8月底正式實施。初期的碳費率將保持在較低水平,同時會為企業提供更長的自主減量計畫填報期限,並逐步邁向總量管制及交易制度。碳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也表示,配合環境部政策,國內的碳權交易平台將於10月啟動。

碳交易所今日與證交所及中興大學在台中共同舉辦了首屆「2024淨零轉型暨自然碳匯與碳權發展趨勢論壇」。他進一步說明,台灣的碳費子法將於8月底上路,初期碳費將維持在較低水平,企業將有更多時間報告自主減量計畫。目前,許多企業尚未建立淨零減碳的概念,環境部未來將整合跨部會資源,加快培養更多綠領人才,並鼓勵小型農場合作,整合資源以強化碳匯能力。

 

智璞觀點:碳費的導入在光明面看來,是台灣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一步,但回頭來看對於相關企業的成本衝擊,卻是無法忽視的問題。若以更加全面長期的眼光來看,預計在8月底公佈的碳費子法,應視為是第一部,碳交易的執行與最終完整的碳定價,才是未來幾年需由政府主導持續推動的第二跟第三部曲。

Jul W3|綠能新聞精華:碳費試算若達千元…鋼鐵廠:直接宣布下半年虧損

[環境部]召開了第四次碳費費率審議會,針對「不同費率級距對產業的影響」進行討論,會中模擬了6種費率,包括每噸100、150、300、500、800及1,000元,試算對產業的衝擊。據環境部模擬,以最高每噸徵收1,000元來算,在不含碳洩漏風險係數的折扣下,影響年度GDP(國內生產毛額)約942億元。有鋼廠表示,雖鋼鐵業屬於碳洩漏敏感產業,同時自主減碳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碳費折扣,但碳費課徵後,仍會增加鋼廠的成本,在目前整體市況仍不明朗下,若環境部最終決定的費率在每噸300元之上,甚至達到1,000元,鋼廠可直接宣布下年度虧損。

智璞觀點:碳費費率制定需考慮層面相當廣泛,除了產業影響之外,對於碳交易未來活絡的程度亦須要考慮在內。由於台灣碳交易平台於2023年年底成立,預計在未來相關法條完善後能推動自主性減排的商機,且由於碳費地徵收將與碳交易形成化學反應,若是碳費設定太低,則未來碳交易市場必將乏人問津,進一步影響相關產業減排的動力,但若設定太高則將直接影響高碳排產業獲利能力;因此推估未來將以低於國際碳交易價格依定比例做起點,隨著時間推進持續調高。

Jun W4|綠能新聞精華:繼鳳凰城後 Waymo計程車機器人服務開放舊金山全體用戶

Waymo 的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最初在舊金山只提供有限的叫車服務,但現在已向該地區所有用戶全面開放。

Waymo 在本週二(25 日)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自從開放候補名單以來,已有將近 30 萬人註冊了「Waymo One」服務。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後,該公司於 8 月開始進行商業載客運營。

文章中提到:「我們致力於以負責任的方式逐步擴展我們的服務。我們與市政府和州政府官員、急救人員和道路安全倡導者密切合作,確保當地社區獲得可靠、安全和環保的交通運輸,並對提升行動性產生積極影響。」

 

智璞觀點:進入2024年以來,電動車銷售不再像過去幾年一樣站在美光圈的正中央,當中AI興起帶動一波焦點與資金轉移是最大的因素,但科技新鮮感後的審美疲勞及高利率下理性購物的影響亦是關鍵理由。但屏除銷售數字,這幾年在電動車的帶領下,車業興起的一波科技革命浪潮,仍在特斯拉及一種新興車廠的帶令下持續前進中,隨著Waymo 在舊金山全區正式商用畫,再加上八月特斯拉Robo Texi 即將上線服務。自動駕駛預計將有機會在2024年第四季帶起第二波電動車科技浪潮。

May W4|綠能新聞精華:去年法國碳排放空前下降,原因是重啟核電

2023年法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5.8%,法國總理稱這是成功的能源轉型成果。法國核電廠在2023年恢復運行,使核能發電量大幅增長,占電力結構的65%,再加上風能和太陽能的14%貢獻,成為降低碳排放的主要原因。2018至2023年間,法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從約4.4億噸減少到3.7億噸,下降約17%。相反的,有專家指出,工業排放量下降9%主要歸因於經濟活動減少,而非結構性改善。道路運輸排放量僅下降3.4%。其中,在2023年5月禁止短程航班後,空中交通排放量下降3.4%,而建築業排放量也降至1990年以來最低。

智璞觀點:雖然法國2023年碳排放量逆成長原因各界分析的說法不一,但整體看來法過、德國等歐洲先進國家對於淨零碳排的計畫與決心一直扮演著全球領頭羊的角色。在《歐洲綠色協議》計畫中,2030年法國需減少55%的溫室氣體排放。為達成目標,法國政府預計於2024年氣候投資增加至100億歐元,在氫能、可再生天然氣、清潔交通和再生能源等領域,包括開發離岸風電場、2027年前生產100萬輛電動車、在法國北部建設四座電池廠,以及建造大城市周邊的通勤列車專案。同時,法國政府宣布2027年前將關閉最後一批燃煤發電廠,轉為生質能發電廠。

May W2|綠能新聞精華:電網儲能新選擇,中國 10MWh 首座鈉離子電池儲能廠開始運作

在過去一段時間,時不時被拿出來討論的鈉離子電池終於正式進入儲能市場了。中國企業「南方電網儲能」預計將在廣西南寧市建置一座 10MWh 鈉離子電池儲能廠。南方電網儲能受訪時表,此儲能系統將會是中國第一座大型鈉離子儲能案廠,也是邁向 100MWh 計畫的第一期,屆時每年能發出 7,300 萬度低碳電能,減少 5 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滿足 3.5 萬戶用電需求。

 

智璞觀點:過去一年來,鈉離子電池便以成本較低與安全性高等特性,屢屢出現在新聞上。但電池容量密度較低的問題,讓其應用在電動車領域上遭受到質疑。而相反的,對於儲能系統這類應用,因為建設能布局的空間相較於電動車大很多,因此對於電池能量密度的要求相對較低,故以儲能系統推廣鈉離子電池相對較符合整體效益,預計未來將有望以較好的成本效益持續導入儲能系統當中。

Apr W4|綠能新聞精華:蔡英文:Tesla去除中國舊路障,美國卻籠罩新陰影

上週Tesla執行長Elon Musk旋風訪中國,為Tesla 在中國FSD的布局開啟一條可行的道路。回國後,幾乎是在同一週便宣布裁員公司超級充電站的拓展團隊,此舉可能將長期影響美國電動車普的速度。Musk的北京之行掃除了輔助駕駛障礙,Tesla中國官網對於FSD技術的動態由稍後推出、改為「即將推出」。隨後,Musk宣布2024年將投入100億美元開發自駕AI訓練及推論。還補充,沒有同等支出的同業,難與Tesla競爭。Musk裁撤整個超級充電及新產品團隊,約500人被解散。Musk指出,Tesla仍計劃發展超充電站網路,只是部分新站點的速度會放緩,未來會更專注在現有站點擴充。 Tesla的超充站是美國最大的公共快充網路,2023年開放給十幾家美國車廠。而今Tesla裁員,讓美國市場開始擔心,是否動搖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意願?是否波及其充電樁維修品質?

 

智璞觀點:過去一個月裡,對於特斯拉的股東來說,歷經一段像是坐雲霄飛車的高低起伏。其股價先是在延續年初銷售不振,以及公司裁員 10%的消息下,跌至一年來的低點;但財報發布後,因低價車款有望提前公布,及包含自動駕駛(FSD)及Robotaxi等具備AI底蘊的產品即將上限,帶動一波35%的快速上揚,直到上週一波500人的裁員行動,暫時畫下股價復甦的休止符。考慮到2023年第二季開始,包含福特、GM、EV point等…從車廠到充電站營運商,陸續表示將加入特斯拉的NACS充電規格。當時各界皆認為在電動車發展的過程中,特斯拉除了已經是車子標竿,未來亦將成為充電網路的最大贏家,畢竟依照過往的脈絡,統一規格的企業往往是成為該領域領頭羊的案例已是共識,因此此次裁員才會令外界感到訝異。考慮到過去幾年特斯拉充電網並未對營收帶來太大貢獻(2023年40億美元左右),在未來三年很難成為主要收入來源,拓展新的充電站成本投如顯然無法快速回收。若回頭審視喊停的一體成形鑄造技術與加速推進的FSD訂閱降價跟FSD中國開放計畫。可以發現特斯拉目前正在對曾經幾大發展目標(AI、充電網路、人形機器人、電池、儲能、自動駕駛)開始有所取捨,除了AI、自動駕駛與人形機器人等被認為是AI領域必備項目(或者演算法/或者資訊蒐集)外,特斯拉正著眼將一些無法短期回收現金的項目暫停,我們可以推估特斯拉2024年第二季的銷售成績應該比想像中的更差,迫使Elon Musk需要調整公司的節奏朝向快速提升營收為主。

Apr W3|綠能新聞精華:蔡英文:年底全台風機超過300座 台灣風電領先亞太

亞太地區最大的離岸風場—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於25日舉行了完工併聯典禮,台灣總統蔡英文親臨現場致詞。自2016年以來,台灣已成功建設296座離岸風機,總裝置容量達到2.37吉瓦。蔡英文表示,預計到今年底,風機的數量將超過300座,使台灣在全球離岸風能產業中名列前茅。蔡英文提到,經過八年的努力,「能源轉型」從政策目標變為現實景象。她強調,台灣不僅擁有亞洲最大的風場,還建立了自己的離岸風電供應鏈。台灣的興達海基和世紀鋼等企業已具備水下基礎的生產能力;東方風能則籌組了台灣規模最大的海事工程船隊,其中包括亞洲最大的海事工程船「環海翡翠輪」,已在彰化外海展開工作。台灣的能源轉型,背後是台灣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與挑戰,以及對永續發展的追求。蔡英文讚揚沃旭及眾多國內外開發商的投入,並感謝金融、學術機構以及地方供應商的共同努力。她也表揚由沈榮津資政和王美花部長領導的經濟部團隊,包括能源署和產發署在過去8年間的辛勤工作。

 

智璞觀點:疫情結束後,台灣產業積極推動離岸風能的發展,至今已完成296座風機的安裝,現階段台灣不僅擁有亞洲最大的風場,在國產化的路上也有所斬獲。不僅增強了台灣在全球綠色能源市場的競爭力,也有助於經濟成長和技術創新。但即便如此,我們距離2025年底完成5.6GW發電裝置容量進度仍然落後,有待各界持續努力推動,加快能源自主的比例。

Apr W2|綠能新聞精華:日美菲首腦會談,建核電、半導體供應鏈

台北時間4月12日,日本、美國和菲律賓的領導人在白宮進行了三方會談。商定將建立一個對中國依賴度較低的供應鏈,特別是在能源和半導體這些關鍵物資方面。三國的聯合聲明中表達了對中國在南海進行的“危險及侵略性行為”的深切擔憂。為了強化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三國計劃培養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其中包括支持菲律賓學生在日本和美國的主要大學接受高質量的教育訓練。考慮到純電動汽車(EV)對鎳的需求,三國還將合作建立一個涵蓋菲律賓等國的穩定礦物資源供應鏈。此外,三國也將合作培養具有民用核能相關技能的人才。日本的IHI和日揮控股等公司投資的美國新興企業NuScale Power,計劃在菲律賓建設新一代的「小型模塊核反應爐(SMR)」核電站。

智璞觀點:地緣政治影響經濟,一直視這幾年東太平洋的主軸之一,由於中國在綠能(含電動車)的產能與技術具備領先優勢,美國試圖在各方面進行封鎖以求,考慮到目前電動車領域相對較低的需求,在此情勢下提前投入相關領域成本較低,而在小型核電站方面,第四代SMR系統目前已經進入量產週期,因此結合日本資金,在菲律賓建設小型核電站將能幫助美國企業尋求新的市場,但菲律賓相關電網基礎建設是否能配合,則還需要進一步評估並成為隱憂。

Apr W1|綠能新聞精華:特斯拉計劃於今年8月推出其全新的Robotaxi

特斯拉計劃於今年8月推出其全新的Robotaxi,這標誌著公司將自動駕駛汽車推向市場的又一重要進展。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在X平台上發布消息稱,這種無方向盤及踏板的新型特斯拉將於8月8日全球上市。馬斯克提到,面對汽車銷量增長減緩及降價策略帶來的壓力,特斯拉一直在積極提升自動駕駛技術。他此前已宣布計劃於2024年開始生產這款出租車。隨著Robotaxi推出日益臨近,特斯拉正在加大力度推廣其自動駕駛軟件,並已根據《華爾街日報》上月的報導,要求員工邀請客戶進行試駕,以展示公司的輔助駕駛技術。

智璞觀點:近半年來,電動車需求受到各方質疑時,身為代表的特斯拉迎來一波修正朝,在內憂外患之下近期相繼提出一些方案(如FSD降價、Rototaxi等)試圖反轉局勢。由於目前特斯拉本大部分營收仍就是來自於造車產業,若無法在本業維持如往年增長的動力,那們在其他業務的營收起來之前恐怕還得持續遭受市場對於造車業務的期待修正。

Mar W3|綠能新聞精華:電動車需求放緩 鋰價過去一年狂跌超過八成!

隨著全球電動車需求進入調整階段,在過去幾年受到各國關注的鋰礦也受到波及;結算至2024年初,國際鋰價已經跌至每公噸9.4萬人民幣,雖然後來回升至平均10萬人民幣左右,但相較2022年年底的60萬人民幣,跌幅超過83%。
台灣綠能協會理事長李泰安:「因為在22年21年的時候,全世界的鋰電池廠商瘋狂的擴展,包含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甚至於歐洲跟北美,都有這些鋰電池廠商的擴張,所以炒高了這一波的材料的行情。但是隨著這一兩年,尤其是今年特別明顯,電動車的整體的需求,不管您是可以考量說是基於地緣政治的因素、或者是整體企業的因素、或者是利率的因素,整體的電動車的銷量其實是下滑的,導致於本身用於大量的碳酸鋰的這個動力電池的這個行業,它對於鋰的這個需求就下跌非常多。」

 

智璞觀點:我們知道電動車成本難以下降,是這波消費者需求下降的源頭,而電池系統的高價一向是電動車成本組成之中站筆最高的角色,約占40~50%。在此波鋰價格修正下,目前磷酸鐵鋰電池落在約480 RMB/kWh,相較於2022年底已經下跌約43%,可以推估目前整體電動車造車成本相較於2022年年底在材料部分下降約17~18%;考慮到各廠對於量產能力有所不同,加上目前中階車款均價,電動車大概比燃油車高出約1~2萬美金(40%),因此要拉平與燃油車之間的價格差距,除了期待電池價格持續下跌外,更換電池材料,使用更便宜的電池,或是降低電池使用量並搭配較小型化底盤可能是一種方案。

Mar W2|綠能新聞精華:建構本土氫能生態圈 中油中鋼領軍掀氫能卡位潮

全球各國努力朝向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目標邁進,不僅美國宣布斥70億美元建立7個氫能中心、歐盟也宣布成立歐洲氫能銀行,鄰近的中日韓更是動作頻頻,我國也在政府宣示加速氫能投資下,開始吸引本土業者目光。由於氫能產業投資金額龐大,初期除須仰賴政策補貼扶植外,更需中油、中鋼等大型國營企業投入建構本土氫能生態圈,方能帶動民間投資,像是中興電工等台廠也趁機卡位,準備在氫能大戰搶占一席之地。

 

智璞觀點:相較於太陽能與離岸風電等綠能產業,台灣過去在氫能的基礎建設仍處於萌芽階段。若要在2050年達到發電佔比9~12%的目標,則需要從政策、產業、市場應用三個領域三箭齊發,目前對於政府對於規劃混氫(混氨)火力混燒發電的政策尚在初期評估階段,需要持續執行以卻跑基礎建設及產業能有佈建及發展的機會;此外,由於目前加氫站成本仍處於較難獲利的高點(1億起跳),對於氫能車的推動十分困難,應該以商業用大型載客巴士作為第一階段推行的目標,在轉運站架設加氫站以確保使用率夠高。搭配更優惠的儲能系統補助,藉此增加企業生產定置式儲能系統的誘因。

 

Mar W1|綠能新聞精華:研發10年 蘋果電動車喊卡

近期傳出蘋果已取消投資十年的電動車計畫,並將部分資源轉移到AI領域專注在生成是AI的發展上。外界分析蘋果已經不再將10萬美金的自駕車視作是未來發展的目標,轉而專注在人工智能與iPhone的整合,另外也將集中資源於Vision Pro頭盔的發展。根據彭博社報導,營運長Williams 和電動車開發副總裁Linch,在會議上向約二千人的特別項目事業群(SPG)成員表示,將結束電動車專案並提供員工在公司內部做角色轉調的機會,但已有部分員工被告知即將遭到裁員。

 

智璞觀點:過去一年多以來中國車廠的低價策略,加上對於電動車始終難以獲利問題浮現,在此波消費者對於電動車新奇感逐漸消失的下修週期,從福特、通用加上福斯、BMW、Mecedes等一種傳統車廠,都調整電動車的策略轉向保守;對電動車始終不溫不火的豐田汽車則大唱電動車發展悲歌,可見得在技術與成本皆無法趕上中國車廠的當下,相較於積極研發以拉近差距,策略轉向以達到省錢是較為簡單的方式。而在汽車領域尚未有原型車的蘋果,據傳再過去已經花費十億美元以上,未來要再花多少錢目前仍處於難以估計的處境,在目前均價已低於5萬美元的電動車市場,未來是否能以硬體賺錢恐怕難以輕鬆如願,直接取消投資也就不讓人感到意外了。

Feb W3|綠能新聞精華:元寧執行經部700公斤級加氫站計畫

元寧企業響應政府「2050淨零排放路徑」和「12項關鍵能源戰略」,積極推進氫能源的發展應用。2023年,公司在完成350公斤級廠區供氫設備開發計劃後,又著手進行700公斤級加氫站的建設,目前已運用專利技術「真空焊接結合件(真空分子擴散焊)」克服氫氣冷卻瓶頸,並拿到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認證。氫能源設備研發和應用方面的領先能力。該公司自2015年起便在氫能源領域取得顯著成就,成功研發出一套集制氫、壓縮、存儲和加氫于一體的系統,利用高純度氫氣和先進的壓縮技術,顯著提升加氫效率。公司董事長馮天安指出,與日本大型加氫站相比,元寧的技術不僅成本效益高,而且在特殊氣體壓縮和純化方面也具有競爭優勢,對于推動臺灣的節能减碳目標貢獻顯著。。

 

智璞觀點:雖然自2022年開始,由經濟部規畫的氫能推動小組,已經針對氫能生產、運輸、儲存、應用做出相應規劃,力求在2050年達到發電佔比9~12%,但因過去台灣氫能相關產業發展都僅在研發及相關元件測試,各領域都還沒成熟。因此對於基礎建設的布建,以及相關人才培育都還需要大量資源投入。加氫站一直是氫能車在推動時無法避開的一個議題,由於大型加氫站動輒需要上億成本,且之後營運又因為氫氣價格而居高不下,因此如何選擇相應策略審慎的布建基礎建設,必將是氫能能否順利推動的關鍵要素。

 

Jan W5|綠能新聞精華:特斯拉看淡今年 示警銷售成長「明顯下降」 台鏈蒙塵

特斯拉於1/24發表2023年Q4財報。每股盈餘為0.71美元,營收年增3.5 %至251.7億美元,毛利進一步下滑至 17.6%,三大指標皆不如分析師預期,會後收盤跌幅12%,1月累積跌幅達23%。特斯拉會中將原因歸咎於降價、研發支出以及Cybertruck量產帶來的成本提高。

馬斯克強調利潤率下滑源自於高利率環境。他在電話會議上表示:「如果利率迅速降下來,我認為利潤率將很好;如果不降下來,利潤率不會好。」「不是人們不想買(特斯拉的車),他們只是在高利率環境下『買不起』。」

此外,在某些地區,我們的市占率出奇得低,例如日本,特斯拉至少應該擁有和其他非日本車廠同樣的市占率,但目前卻沒有。對於未來指引部分,特斯拉在此次財報少見地未提供今年的具體交車量目標,指表示2024年將是緩成長的一年,預計將失守50%增長的長期目標。更警告在新車款推出前,成長率可能將會低於2023年。

智璞觀點:2024年特斯拉在三大市場的需要面對的挑戰各有不同,但唯一相同的是各個挑戰都不好解決,在中國除了經濟問題帶來了消費疲軟外,尚須面對一眾中國車廠的圍剿,特斯拉在比亞提、一汽、奇瑞與其他中系電動車品牌環繞下逐漸失去競爭優勢。在歐洲市場,疲軟的經濟預計將帶來福利縮減,預計在2024年對於電動車的購買補助會逐漸減少,目前傳出德國將在新的一年完全取消電動車的補助,對特斯拉的銷售無疑將蒙上陰影。回到美國市市場,除了馬斯克所提到的,高利率環境帶來的消費衝擊;由於主力車款Model 3因為使用中國生產的電池無法取得7500美元的補助,對消費者來說等於變相漲價。在解決這問題前,預計將影響Model 3全年5~8萬台的銷售。

Jan W3|綠能新聞精華:賣贏特斯拉、股價卻跌逾 25%,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的兩大逆風

比亞迪(BYD),在2023年第四季銷量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電動車銷售冠軍,但股價卻下跌超過26%。似乎預告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投資者在未來已經不在看好以削價搶式的策略能持續推高營利。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顯示從2022年底開始的降價策略影響,比亞迪最便宜的車型售價不到十萬人民幣,遠低於特斯拉。最終導致其毛利率僅為14%。但面對激烈的競爭,市場的關注點也從傳統硬體技術轉移到自動駕駛和車載軟體功能。儘管比亞迪具有電池和續航力等硬底子技術,但在智慧聯網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領域的缺乏發展,使其在中長期發展可能走向不力位置。

特斯拉和其他一些中國電動車品牌,如理想和小鵬,則通過提供先進的軟體功能和強化品牌形象,獲得了市場的青睞。總的來說,比亞迪雖在銷量上領先,但其「重硬輕軟」的策略、低毛利率和在智能車技術上的相對落後,使其在資本市場上受到冷落,面臨著市場趨勢轉變的挑戰。

 

 

智璞觀點:在電動車走向寡頭統治的趨勢下,目前擁有成本優勢的比亞迪在短期間難以受到挑戰,但長期來看持續在各車廠具備量產能力後維持其競爭力,除了成本之外,產品鑑別度須由科技跟消費者體驗做出差異化。雖然比亞迪近期不以軟體功能作為強化品牌形象的主打,但以目前遙遙領先業界的造車水平,一旦策略轉變,仍舊會有足夠的資源與市場供其進行調整,因此推估未來仍舊會佔據電動車市場的主導地位。

Dec W4|台電:112/12/31風力、太陽能發電滲透率達35.45%,創新高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再生能源搶佔版面,根據台電的據,12月31日中午,風能和太陽能的發電佔比達到35.45%,創下了歷史新高,意味著每三度電中就有一度來自再生能源。綠能源不僅成爲電力供應的關鍵角色,還幫助水利抽蓄機組在白天有餘裕進行能量儲存,同時减少火力發電負荷,以此降低排放。借助再生能源的力量,優化了空氣污染季節的電力調度模式。

智璞觀點:在過去幾年政策與補助挹注下,無論在離岸風電、太陽能發電都逐漸看到成績,太陽能累及達12.2GW,離岸風電則達到2.2GW,隨者離岸風電學習取曲線達到突破點,台灣綠電在未來將會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協助台灣企業滿足國際ESG需求。

Dec W3|碳交易第一天總額逾80萬美元

臺灣碳權交易所在今年8月7日正式成立,12/22開始交易成功完成首次碳權交易。共有27家金融控股公司參與,總交易量達到88,520噸,交易金額約爲80萬美元平均每噸碳權落在10美元左右。臺灣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指出,自願減牌首次交易成績超過新加坡首次交易的1萬多噸。林修銘還提到,國際碳權交易平台的成立旨在內部幫助臺灣産業適應國際供應鏈、實現産品碳中和和ESG等國際要求,爲中小企業提供獲取碳權的便利途徑,省去了赴海外開戶的複雜程序。

智璞觀點:碳交易所成立象徵2024年碳定價正式進入台灣。推動減碳技術前進是未來企業要永續發展必須執行的重要項目,但過去礙於成本問題許多企業不願意去面對。在產品大廠開始要求進行碳排後,供應鏈不得不為做出應對,加上碳定價機制導入,台灣企業將在碳權支出及減碳成本之間做取捨,依照對企業獲利有利的方式進行。而隨著碳權價格逐步提升,長期來看減碳技術的成本勢必會被碳權支出超越,推動台灣產業朝向積極減碳前進,為2050靜零碳排做出系統性的貢獻。

Dec W1|綠能新聞精華:COP28 觀點 氣候損害基金成立 但力道仍顯不足

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於11月30日在杜拜展開,首日傳出與會200多國皆同意啟動損害與賠償(Loss and damage) 基金,以支援受到氣候變遷傷害的國家。而除了損害與賠償基金外,另一個重要議題則是為了控制氣候升溫,由美國、歐洲、日本等數個先進國家紛紛背書核能在對抗氣候變遷所扮演的重要腳色,並在此次大會上要求在2050年之前將核能發電量提高至2020年的三倍。

智璞觀點:本次COP28招開地點正是國去依靠石油紅利崛起的杜拜,更加諷刺的是本屆主席正是阿布達比石油公司的總裁。而會中雖然持續提出各國在未來的計畫,但若回顧自2015年巴黎協議後到今年為止,除了在疫情期間CO2排放量曾經短暫下跌外,其餘所有年份排放量仍保持上升趨勢(2023預計較2022上升1.5%)。無獨有偶的是,隨著COP28進行的同時,有史以來最大的冰山(超過4000平方公里)正準備脫離南極,似乎都正在暗示著我們對於阻止氣候變遷的努力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Nov W5|綠能新聞精華:動車寒冬吹向上游 韓電池業開始在美裁員並縮減投資

美國高利率環境下帶來消費者對於大宗商品需求疲軟困境依舊,對於電動車銷售預估下降的悲觀預測逐漸滲透到相關供應鏈。其中,在電動車成本佔比最高的電池產業首當其衝,LG ES在11月宣布將裁減170個工作崗位,而另一家電池大場SK On則宣布將開始減產,由於SK On已於2023年9月宣布裁員1000名員工,此次減產預計將直接影響到主要合作夥伴福特汽車的電動車產能。

智璞觀點:過去一年來由於IRA法案的鼓勵下,電池業者在進軍美國時多半以合資型式跟美國車廠進行共同開發,以便拿到7500美元的購買補助。此次電池廠的減產動作,可視為美國車廠對於電動車未來銷售感到悲觀,因此放慢對於電動車領域的投入。由於中國已在電動車市佔的競爭上維持一定程度的領先,此時美國車廠的放緩主要是因應高利率對於電動車高成本的消費緊鎖。但回顧過去歷史,高利率終究是景氣循環中的一個階段,在此時放緩對於電動車研發投入,未來在利率降低後勢必處於競爭劣勢。

Nov W3|綠能新聞精華:第270座風機完成,離岸風電累計裝置容量逾2.1GW

據經濟部能源署最新消息,儘管面臨台灣海峽波濤汹涌的海象,台灣離岸風電仍然持續逆風而行,截至2023年11月初已經成功安裝了第270座離岸風力發電機,累計發電裝置容量達2.1GW。

能源署指出,秋季風電發電效率顯著,10月份風力發電量達到約8.69億度電。特別是在10月,連續22天的瞬時最高發電量都突破了150萬瓩,平均輸出達到103萬瓩,相當于兩座台中電廠機組的裝機容量。此外,不僅在夏季風場施工期間全力推進工作,確保4個風場穩定發電;許多綠能團隊也密切監控風電項目的進展,在天氣允許的情况下努力施工,以確保風場電力順利並網。展望未來,能源署表示,政府和私營部門將繼續合作推動2025年離岸風電安裝目標達到5.6GW,實現能源轉型的政策目標。

智璞觀點:雖然離岸風電風機突破270支及發電量突破2GW被視為綠能發展推動的重大里程碑,但另一方面近期傳出國外廠商投資熱誠逐漸下降又為離岸風電蒙上一層隱憂。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目前面臨障礙包含成本高、國產化條件嚴苛、購電信用評等阻擋發展、餘電缺乏合理的保購機制、企業購買量及分配彈性不足、缺乏中斷信保機制等。需要政府支援改善,以確保國內投資環境的健康。

Nov W2|綠能新聞精華:電動車成長放緩? BYD純電銷售即將超車

繼特斯拉發布本季財報毛利大幅下降後,上週Panasonic亦發比第三季財報。2023年4~9月Panasonic 淨利大增169%,達到2,880億日圓破新高,營業利益也增加29%,達1,928億美元,但對於全年度的營業利益卻往下修正至4,000億日圓(27億美元),低於分析師預期的4,140億日圓。會中還提到雖然IRA法案刺激了美國電動車購買,但法案也引領消費者鎖定價格低於8萬美元的電動車,間接影響Panasonic的獲利能力。另外,對於未來產能布局也宣布將向下調整以因應需求下化的狀況,9月底調整車用電池產量,較前一季減少60%,並宣布短期內產能將不會回到滿載,呼應近期電動車銷售趨緩的看法,也間接印證Tesla對於高利率情況下對於電動車銷售有長足影響的觀點。

而在大洋彼端,比亞迪日前宣布10月份銷售首次突破單月30萬台,其中純電車站16萬台,以過去一繼平均15萬台的純電車銷售,2023年預計有望追平Tesla銷售180萬目標,預計2024年純電車龍頭即將換人。

 

智璞觀點:近期電動車持續被各界預估成長趨緩時,Tesla供應鏈對未來的預期下修像印證了論點。回頭細看,電動車銷售浪潮在2022年因淨零碳排趨勢、新科技導入優勢以及經濟發展紅利邁向高峰。但隨著2023年路上能見度提高跟各方持續關注下,消費者印象中「買電動車就是時尚」的觀點慢慢消失。加上在高利率的環境下,對於電動車的考量逐漸從信仰走向務實,最終導致目前均價較燃油車高出1.5~2萬美金的電動車,銷售逐漸放緩;與其說電動車成長趨緩,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平電動車數量與車款不夠支撐電動車市場成長。BYD(均價3萬美金)熱銷以及Telsa Model 3跟Model Y(均價3~5萬美金)仍在成長,即是最好的印證。因此,未來1~2年,電動車成長速度將取決於跟燃油車的價格差距是否快速彌平。

Oct W3|綠能新聞精華:特斯拉報憂 電動車現警訊

上週在特斯拉第三季財報發布會中,Elon Musk表示經濟情況是特斯拉在營收跟利潤率兩項關鍵指標都未符合預期的主要原因,並預告了Cyber Truck 雖然會在2023年第四季開始交付,但真正要為公司營利帶來貢獻得等到2024年年底之後,Tesla股價一周內下跌超過15%。Musk會上指出,由於美國的利率上升,使得貸款的成本增加,消費者每月的支出增加,這導致他們購買新車的能力受到限制,特斯拉因此調整了對未來的業績預期。

 

智璞觀點:特斯拉銷售上採取降價搶市占率策略,近一年來所有車款平均降價幅度已達1萬美金,而同一時期平均成僅僅下降2千5百美金,成本優化趕不上降價幅度,帶來的影響就是2023年毛利率從19.3%持續下滑到17.5%,值得關注的是低於20%的毛利率是2019年來未曾看到的現象。短期看來,只要特斯拉持續維持此銷售策略,毛利率只會持續下探。但中長期看來,由於特斯拉持續維持著產能開出多少就交付多少的好狀態,只要電動車滲透率持續提升,特斯拉仍然能維持每年超過50%的交付成長。此外,特斯拉主要的收入來源來自於美國,佔比落在49.8%左右,因此在未來美國停止降息,經濟回歸正軌的狀況下。只要削價競爭的策略暫停,特斯拉利用本身市占跟技術優勢帶來的成本優化,無論是營收或是利潤率將很快看到反轉。

 

Oct W1|綠能新聞精華:歐盟釋善意 陸電動車享利多

幾週以來歐盟持續傳出將對中國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以評估是否需要提高進口關稅。然而,歐盟內部似乎出現不同的聲音。歐盟官員近期表態轉趨和緩,現正訪問中國的歐盟貿易專員Valdis Dombrovskis 23日表示:歐盟無意與中國脫鉤,但當開放被人濫用時必須需要保護自己,但短期內不會對中國課徵關稅。相反的,法國則是修改了電動車購買獎勵政策,以限制中國製造的電動車。

 

智璞觀點:由於歐盟內部國家與中國市場有著不同程度的連結,因此貿然實施關稅,對於德國三大車廠將有可能受到中國商業報復的直接衝擊;因此推測短期內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市佔率仍將持續往上。

Sep W4|綠能新聞精華:鴻海電動車電池 擴大美國製造

近年來,電動車的發展速度加快,其關鍵零組件的布局成為主要策略。一家美資公司指出,鴻海在高雄的電池芯生產廠將如期於明年開始量產,預計產能達1GWh,主要供應電動巴士市場。其中,碩禾這家被鴻海投資的公司,扮演著提供電池芯的重要角色。此外,鴻海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工廠已建立了電池管理系統(BMS)的生產線,進一步強化了其零組件的布局。

智璞觀點:鴻海與其子公司近幾年來旗下公司陸續推出與電動車相關產品,從電池、電動車設計、電控到MIH平台展現出對於電動車市場的野心。但最重要的客戶端這幾年尚未有消息,在中國電動車各方面領先及歐美大廠加速追趕的環境下,鴻海正加緊腳步打進品牌廠以求發展。

Sep W3|綠能新聞精華:歐盟宣布針對中國電動車補貼展開調查

針對中國品牌電動車在歐洲屢創新高的市佔率,歐盟於9/13宣布將對其展開調查,以了解中國車廠是否有因政府補貼帶來相較於歐洲品牌的競爭優勢。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在法國斯特拉斯堡發表講話時表示「歐洲對競爭敞開大門,但反對逐底競爭,我們必須在不公平競爭面前保護自己。」

智璞觀點:回看過去歷史,歐盟政府在反壟斷以及公平貿易領域上,一向有著公正嚴明的好名聲。但此次對於中國車廠的調查,能否從中找尋到補貼帶來的不公平競爭是問題,就算真的找到並去除補貼。中國造車技術領先仍是難以在短期內反轉的事實,若不效法美國以政策直接對中國車廠進行阻擋,恐怕在未來幾年歐洲傳統車廠在電動車的市佔率將會遭遇嚴峻的挑戰。

Sep W1|綠能新聞精華:大陸電動車有多強?一張驚人照片爆真相 歐洲人快哭了

中國電動車的強勢地位在剛結束不久的慕尼黑車展露無遺,在這個號稱歐洲最大規模的展場中,中國車廠佔據超過40%的展館,從電動車品牌、電池系統到電動車零件都可以看到中國品牌的身影且聲勢浩大。當中已BYD與上汽名爵更是展出一系列的電動車宣示在該領域的優勢地位。

 

智璞觀點:中國電動車領先全世界已經是無可懷疑的事實,在其他市場尚在成長階段,中國國內市場已提前進入白熱化價格戰。根據機構Automobility估計目前中國每年電動車產能已達每年1000萬台,此生產量遠超過國內市場需求。供過於求的發展下除了削價競爭外,往其他市場進行產能消化成為必然,由於美國去年提出IRA法案作為壁壘,中國品牌無法輕鬆突破,因此較為開放的歐洲市場以及未有大型政府管制的東南亞市場,在未來幾年將會成為中國電動車前進的主要目的地。

 

Aug W4|綠能新聞精華:比亞迪超越特斯拉成為電動車霸主 海外布局為未來重點

自從2022年開始比亞迪的電動車銷量已明顯超越特斯拉(Tesla)成為電動車界的龍頭。今年比亞迪的銷售量將達到300萬台,進一步拉大與特斯拉的差距。比亞迪之所以能夠獲得高市佔率,主要是因為其產品線的廣泛性,涵蓋了低端、中端和高端市場,同時在各個市場細分領域推出了針對主要競爭品牌的強力車型。

智璞觀點:在市場策略上由於美國對中國電動車的政策禁令,比亞迪明確未來將朝向歐洲跟東南亞前進,歐洲方面由於人工成本及部分法令問題,加上歐盟對於中國電動車也考慮用法令預防傾銷,預計短期內將以出口形式銷售。而在東南亞方面,比亞迪在2022年便已前往泰國設廠,且成功在今年拿下泰國電動車銷售龍頭(第二為上汽),若整個東南亞電動車市場政策未改變,目前看來中國車廠將有可能複製在國內擊敗各國車廠的經驗,再次拿下此區域的市場占比。

Aug W3|綠能新聞精華:富田、和大奪日電動車大單

台灣成功打入國際電動車市場。開發了電動車的核心動力系統,由富田電機帶領,與大同鋼鐵、中鋼、大亞等大型企業攜手合作,成功進入了日本的電動車供應鏈。其中,馬自達等知名品牌已率先選用台灣生產的電動車動力系統,並將於本季開始出貨。馬自達此次選用台灣電動車動力系統的車型是其最新款的MX30 R-EV增程型電動車。此外,除了馬自達,還有一些歐美知名車廠和另一家日本車廠正在與台灣的廠商進行合作洽談。

富田董事長張金鋒表示,目前富田電動車零組件的年產能可達200萬套,其中動力系統年產能約為4萬套。未來,隨著訂單的增加,最大產能將逐步擴增至20萬套。

智璞觀點:過去台灣企業在燃油車產業因較少打入Tier1供應商,故在許多領域雖然有好產品但卻難以進入汽車前裝市場。進入電動車時代後,這兩年包含富田、台達、廣達、士林電機等廠商在電動車領域的成功案例,將讓台灣在汽車模組(系統)的優勢得以發揮,此次富田攜手合作廠商打入馬自達供應鏈也是另一典範。

Aug W2|綠能新聞精華:台灣迎氫能新經濟 氫能概念種子部隊出籠

在科技大廠Google、Microsoft、Apple等宣布加入RE100後,相關供應鏈陸續導入綠色憑證或直接使用潔淨能源以符合要求。欣興科技日前宣布投入40億興建「定置式燃料發電系統」,在啟用典禮上合作供應商Bloom Energy執行長親自出席,讓去年一度火紅的氫能議題再次走上舞台中央,也讓相關氫能應用產業鏈上台灣廠商得到市場青睞。

智樸觀點:氫能是台灣邁向淨零碳排目標的重要角色,今年四月經濟部公布的「台灣2050年淨零轉型」將2050年氫能發電占比定在9~12%。目前台灣氫能整體處於萌芽階段,發電佔比仍不足1%,但在供應鏈在技術在應用端已具備商業化能力,從原材料、燃料電池零組件、到整機電池系統都有對應廠商能提供相應產品,具備發展雛型。

 

Aug W1|綠能新聞精華:特斯拉財報露餡:擴大電動車市場後 馬斯克日子變辛苦

中國乘聯會8/3發布最新數據顯示,特斯拉在中國單月交付64285 輛(含上海超級工廠出口量),YoY 125%、MoM -31.4%,雖然年化增長仍有進步。但可發現相較於其他電動車如比亞迪7月銷量超過26萬輛,特斯拉已經不再具備絕對優勢,出特斯拉在中國市場正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特斯拉在中國銷售下滑,外媒分析認為有兩大原因。第一個原因在於特斯拉的車型在過去6年裡從未進行過外觀更新,雖然相較於其他國際品牌特斯拉新款發表並不慢,但若與中國其他車廠在這幾年陸續推出新款搶市,特斯拉最新Model Y發表已經是四年前的事了。其次,中國本土電動車新勢力崛起,其中包括領先的比亞迪、小鵬、理想、蔚來等,它們不但持續在每年發表新車,另一方面中國電動車正對於新科技導入,如自動駕駛、更新的智慧座艙等更加積極,這也讓消費者在賞車跟選擇時淺移默化的傾向購買更具科技感的電動車。

 

智璞觀點:中國電動車市場這幾年累積優勢,讓其在技術與產能成熟度遙遙領先歐洲與北美。目前幾家大廠不但能造出、賣出,更重要的是其研發量能讓它們能持續推出新款電動車。按2023年所觀察到的狀況是,中國品牌一方面在自家市場內持續競爭,另一方面已經有車廠開始將視野放向國外。由於美國的政策很明顯,將針對中國電動車產業持續抵制,歐洲也傳出將開始限制中國車廠在歐盟區的傾銷,因此推測東南亞將是下一個中國電動車搶市的目的地。

Jul W4|綠能新聞精華:特斯拉財報露餡:擴大電動車市場後 馬斯克日子變辛苦

特斯拉最近的財報公布,銷售和收入有所增加,然而毛利率下降到18%,遠低於去年同期的25%。專欄作家Jonathan Guilford指出,特斯拉在推動電動車市場的創新產品之後,現在正在幫助其競爭對手增長以擴大市場規模。但這個策略可能加劇了競爭,對於特斯拉來說,一帆風順的日子可能即將結束。

 

智璞觀點:特斯拉在2023年仍將是電動車市場的領頭羊之一,並且是全球只有兩家獲利的電動車製造商之一(另一家是BYD)。當其他汽車製造商還在苦惱如何設計和生產電動車時,特斯拉已經有能力在確保利潤的同時進行價格競爭。雖然這種降價策略可能會短期內對毛利率產生影響,但考慮到整個電動車市場的規模正在不斷擴大,只要特斯拉能保持其市場份額,其總體利潤和現金流將持續增長。

Jul W3|綠能新聞精華:等不及開發 奧迪洽談購買中國電動車平台

面對各方在電動車市場的強烈競爭態勢,福斯旗下豪華品牌奧迪陷入無新款電動車可賣的困境,Automobilwoche Nachrichten 報導奧迪目前正在跟中國電動車廠洽談將導入其電動車平台作為解決方案。具匿名消息指出,奧迪正在商談接收上汽集團子公司智己汽車(IM Motors)的電動車平台。據信合作討論已進入了深化階段,智己汽車是上汽集團旗下的一個高級電動車品牌,投資者包括阿里巴巴等業界巨頭,並於2022年6月開始交付其首款L7轎車,對此奧迪方面並未發表任何評論。

智璞觀點:在中國電動車廠產能及新車推出速度雙雙領先的壓力下,傳統車廠造車能力將在未來幾年遭受嚴重挑戰。雖然在過去一年來各家車廠陸續宣布將持續投入更多資金進入電動車研發領域,但是電動車與傳統車間產業結構、造車流程與設計理念的差異如此大的情況下,業界是否有足夠的研發量能來支撐新車設計需求將是一個疑問,推測未來研發外包給設計公司將成為隱藏商機。

Jul W2|綠能新聞精華:NACS即將統一北美充電樁市場

在北美的汽車產業巨頭,福特(Ford)和通用汽車(GM),宣布將採用特斯拉的充電規格北美充電標準(NACS)後,特斯拉近乎篤定已在北美市場取得絕對主導地位。如今,豪華汽車品牌沃爾沃(Volvo)和梅賽德斯-奔馳(Mercedes Benz)也跟進,使得特斯拉是否能打破區域充電介面劃分明顯的現狀?看起來,市場的平衡可能正在悄然改變。

智璞觀點:預計在未來兩年中,NACS將成為北美的標準規格。無疑的,特斯拉將成為這次充電桩界面聯盟的主要受益者。根據Morgan Stanley的報告,如果NACS能夠統一北美市場,並且在電動車的滲透率達到30%,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網占有率達到80%,到2030年時,特斯拉的電網將價值千億。對於其他電動車製造商,加入NACS的好處在於他們不再需要擔心駕駛無法找到充電站的問題。然而,從長期角度來看,且特斯拉未來利用超級充電網取得壟斷地位並提供區別化的服務,這可能會給其他汽車製造商帶來競爭上的劣勢。

Jul W1|綠能新聞精華:中國電動車崛起日本車敲響警鐘 虛心學習5年決勝負

中國的快速崛起在全球多個傳統汽車製造大國引起了巨大的威脅。日本汽車業者表示,中國品牌汽車的進步超出了他們的預期,讓他們感到了危機。根據《日經新聞》報導,日產汽車的社長內田誠在訪問中國後表示:「中國本土品牌超出了我們的預期進步,讓我們感到了危機感。」他還提到,中國車的基本性能,如行駛、轉彎和停車等方面都有顯著的提升。「方向盤非常靈敏,轉彎時也沒有漂移的感覺。傳統上認為『中國車就那樣』的觀念已經行不通了。」這些發展顯示出中國汽車品牌的進步和競爭力的提升,對傳統汽車製造國家帶來了挑戰。日本汽車業者意識到必須加快創新和技術學習的步伐,以應對中國汽車業的競爭。這將是未來五年勝敗的關鍵。

智璞觀點:過去日本汽車曾經是全球該領域的標竿之一,無論是價格還是對環境友善的碳排輛研發,豐田、日產等日本車廠皆走在前端,尤其是日本車業龍頭豐田汽車在過去15年憑藉著油電混和動力引擎(Hybrid)的卓越表現在美國甚至是全世界市場上保持領先。但也正因為混和引擎的成功讓日本車廠在朝向電動動力的研發上較Tesla等一眾新創車廠更保守,現在看到的中國電動車崛起正是在國內市場無日系電動車的壓力下得以快速累積市佔率,並最終由BYD及上汽等優勝者脫穎而出。日本如今已經落後有一段距離,若以現有技術想急起直追恐怕將遇到重重阻礙;從日本以往優勢的材料科學進行,針對目前電動車電池既有的幾個痛點下手開發革命性的新電池將有助於重新拿回市場話語權。

Jun W5|綠能新聞精華:對抗中國電動車 福特獲美政府92億美元貸款建電池廠

美國政府宣布向福特汽車提供92億美元貸款,用於打造三座電池廠。這是自金融危機以來向汽車製造商發放的最大筆貸款,旨在應對中國電動車的競爭。這一舉措是中美兩國在電動車領域競爭中的最新一步。美國能源部宣布提供給福特汽車和韓國電池製造商SK On的合資企業BlueOval SK一筆92億美元(約新台幣2853億元)貸款。這筆資金將用於興建三座電池廠,推動福特電動車的發展,並擴大美國國內的製造產能。

去年成立的BlueOval SK將在肯塔基州和田納西州各興建兩座和一座電池廠,帶動電動車製造。預計該計畫將為兩州創造5000個就業機會,電池廠運營後將僱用7500名員工。電池廠計畫於2025年開始投產。根據美國總統拜登政府公布的減碳目標,到2030年,美國銷售的汽車中有一半必須是零排放汽車。美國政府還透過《降低通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並已宣布超過100個電動車和電池生產計畫,總投資達2000億美元。

 

智璞觀點: 美國積極推動在未來各項科技與中國脫鉤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但過去幾年中國對於綠能產業的推動,無論在太陽能電池、電動車科技、電動車電池等領域已經取得很大的成果,因此如果貿然切斷科技領域中與中國的連結,對於自身發展是否會受到阻礙,抑或是配合亞洲其他國家包圍中國會成為成功典範,未來兩年在電動車的發展成功與否將是決定去中國化策略能否走下去的關鍵案例。

Jun W4|綠能新聞精華:韓國能源輸出衝突 正隨著太陽能興起而加劇

Business Korea報道:太陽能普及率提高,韓國發電穩定性有疑慮,需要政府制定解決方案。由於日照量增加以及太陽能板滲透率提高,截至今年Q1底,韓國太陽能發電量是五年前的四倍,發電佔比達到30%,再生能源發電供應不穩定的問題也隨著佔比提升逐漸顯現出來;難以控製地發電效率讓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電力輸出會根據天氣情況而波動,進而導致電力生產預估以及發電量控制變得更加具挑戰,未來對於電力控制系統(PMS)與儲能系統(ESS)在電網布建需求需要有更積極的政策。

 

智璞觀點: 發展再生能源已經是全世界公認的必走之路,在這條路上,韓國無論在供應鏈、產業結構以及國民受教率普及率都跟台灣相似。而在推廣綠色能源的路上又走的比我們更快,因此台灣政府跟廠商可以以借鏡韓國,參考他們遇到的問題以及提出的解決方案,將成功的政策納入考量,以此降低走冤枉路的風險。

 

Jun W3|綠能新聞精華:美3大電動車商組超充聯盟

繼福特之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宣布與特斯拉達成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通用汽車將採用特斯拉在北美洲所使用的充電頭(charging plug)標準,同時通用汽車的電動車車主也能夠使用特斯拉的超充網路。這一消息意味著北美市場上的三大電動車品牌已經就充電硬體標準達成一致,未來北美超過五分之三的電動車將使用相同的充電系統標準。

通用汽車的執行長巴拉(Mary Barra)和特斯拉的執行長馬斯克在Twitter Spaces活動上宣布了這項合作協議。投資人對此結盟給予了正面評價,通用汽車的股價在周四盤後上漲了近3%,而特斯拉的股價更是大漲了近10%。這一合作對於美國前三大電動車製造商來說,在商業和公共政策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智璞觀點:特斯拉無疑是這聯盟的最大贏家,根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特斯拉超級充電站佔北美所有快速充電站的約60%,在福特跟通用加入後,未來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將能在競爭對手積極搶佔市場的條件下增加自己充電樁的使用率。而對於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來說,聯盟帶來的好處是無須擔心因基礎建設不足導致電動車推廣受阻;但相反的,卻需要面對駕駛習慣特斯拉充電樁後,再換車時將能無痛切換改買對手品牌,若特斯拉對於自家駕駛提供一些額外的福利,長期看來可能造成競爭劣勢。
更廣泛的討論,此次結盟將給採用CCS(公共充電站標準)的其他汽車製造商和獨立充電網絡提供者帶來壓力。對於那些已在美國建立工廠生產CCS充電設備的製造商來說,美國市場轉向特斯拉的標準可能會使他們陷入困境。

 

Jun W2|綠能新聞精華:全球電動車Q1銷量 暴增28%

近期AI新聞佔據版面的同時,電動車的銷售數字也正快速成長當中,據市調機構TrendForce的報告,今年第一季,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售總量達到了265.6萬輛,年增長率達28%。其中,純電動車(BEV)的銷量為194.2萬輛,年成長26%,而插電混合式電動車(PHEV)的銷量為71.1萬輛,年增長率更高達到34%。依照這個速度,推測2023年全年將有望達到1380萬台以上。

智璞觀點:電動車興起已成顯學,各家車廠為了搶佔市占率開始進入削價競爭期,在這當中以中國市場的競爭最激烈,依照目前態勢在未來將開始有中小型電動車廠因為造車成本問題而遇到營運困難的情況。此外,目前除了福斯汽車以外,在中國的外資車廠已逐漸退出競爭行列,若未來中國市場內的品牌競爭完畢後,推測存活下來的中國品牌將用相同模式撼動國企電動車市場的版圖

 

Jun W1|綠能新聞精華:現代、LGES合資 在美蓋電動車電池廠

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跟LG能源解決方案(LGES)成立合資企業,26日在LGES首爾總部舉行簽署諒解備忘錄儀式,雙方將在美國投資43億美元建設電動車電池廠,尋求取得美國扣抵稅額資格。根據協議,雙方將成立專門生產電動車電池的合資企業,各持股50%。該合資企業未來六年內,將在北美地區投資合計5.7兆韓元(約合43億美元),目前計劃先投資約11億美元興建一座電動車電池工廠。

智璞觀點:目前包含日本、韓國甚至是中國皆以傳出要跟美國企業進行合資,以增加自身產品在美國電動車市場的佔有率,台灣電池相關廠商目前尚未有關於美國電動車供應鏈的消息,值得各企業關注。

May W4|綠能新聞精華:美電動車補貼效應 韓三大電池製造廠訂單暴增

「通膨削減法案」發威LG新能源、三星SDI以及SK on三大電池生產商今年底的未完成訂單可達到7,490億美元。據最近公布的資訊顯示,這三家公司到2022年底的未完成訂單已累計到大約7,490億美元。其中,LG新能源的獲利增長了一倍。根據券商Korea Investment & Securities的分析,美國符合稅收抵免條件的電動車製造商中,有大約八成都使用由這三家韓國製造商生產的電池。最近,Hyundai Motor和LG能源解決方案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計劃在美國投資43億美元建立電動車電池工廠,以取得美國的稅收抵免資格。根據協議,這家合資公司將專注於生產電動車電池,雙方各持有50%的股份。在未來的六年中,該公司將在北美地區總投資達到43億美元,其中的11億美元將用於建立一座電動車電池工廠。

智璞觀點:韓國廠商於電動車生產線雙軌化的過程中,一面透過政府與美國溝通希望能延後整測開始執行的時間,另一方面果斷布局美國產線,在短短三季便取得不錯的成果,值得台灣廠商借鑑。台灣ICT產業對於美國市場的投資應更加積極以便搭上未來幾年美國電動車市場年均超過30%的成長旋風。

May W3|綠能新聞精華:美台積電去年掃走74%綠能憑證

近年來台灣的綠能電力供應幾乎被台積電一家獨霸。根據經濟部標檢局的最新數據,2022年全年售出的綠能電力憑證為92.6萬張,台積電佔了其中的74%,雖然比以前稍微降低,但五年來的總計仍高達90%。

標檢局解釋,這樣的現象有所改變,主要是因為其他大型企業也開始積極購買綠電,再加上政府推動的「綠市集」促成更多的交易。但對於同樣需要減少碳排放的中小企業來說,綠電的供應仍然十分困難。

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從2017年開始發行綠電憑證,到2022年為止,共發出215萬張,代表著有21.5億度的綠電供應。其中,有190萬張被交易出去,其餘的25萬張則多數是由自建綠電場所取得,未進行交易。

去年售出的96.2萬張綠電憑證中,台積電購買了71.4萬張,佔了74%的份額。雖然這個比例比過去台積電獨占98%的情況有所下降,但其他企業仍只能分享剩餘的四分之一。

 

智璞觀點:儘管台積電在綠電市場的佔比有所下降,但是對於一些中小型企業來說,仍然難以得到足夠的綠電供應。雖然政府已經開設了「再生能源綠市集」,並且已經有一些大型企業加入綠電市場,但是中小型企業在綠電市場的處境仍然困難,他們的需求遠超過目前市場上的供應量,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引導,讓綠電供應能夠更廣泛地分散到每一個需要的企業和個人手中。但回過頭來看,在需求帶動成長的引領下,未來幾年台灣綠能的發展將欣欣向榮。

May W2|綠能新聞精華:美參院表決推翻東南亞4國太陽能關稅豁免 拜登估動用否決權

美國參議院支持取消對東南亞四國太陽能板的關稅豁免。這項提案將進一步送至總統辦公室,但預計將被拜登總統否決。該提案先前已在眾議院以221票對202票的多數獲得通過,而參議院也以56票對41票贊成此決議。其中有9名民主黨議員投票支持共和黨,贊同取消對東南亞四國太陽能板的關稅豁免。支持取消豁免的議員認為,白宮的政策會損害美國太陽能產業的利益,並有助於中國的競爭者。根據商務部去年的一項調查,許多中國製造商通過將產品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組裝,來避免美國對中國太陽能商品的關稅。這項調查結果可能導致東南亞國家進口的太陽能板必須支付從美國開始初步調查以來累積的反規避稅,可能高達254%的稅率。

 

智璞觀點:過去中國製造商透過在東南為跳板,規避美國的關稅的策略顯然對美國去中國化的策略造成傷害,但若不取消對東南亞國家的關稅豁免則可能導致美國境內安裝率難以推高。這個問題突出了在全球化經濟中,如何平衡國內產業的保護和國際貿易關係的複雜性。這將是未來政策制定者跟監督者必須仔細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May W1|綠能新聞精華:車廠備戰全失靈?電動車戰國時代註定「大洗牌」

全球新能源經濟正在快速崛起,其中電動車是其中的主力之一,正在引領全球汽車製造業的重大變革。然而,台達電(2308)的董事長海英俊最近在法說時指出,電動車的競爭時代才剛要開始,即便車廠已經提早布局,也可能會面臨一次大洗牌。專家們認為,電動車製造商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迅速擴大了市場,即使有些製造商提早布局,但在激烈的競爭中,也未必能佔得多少優勢。海英俊進一步指出,他最近參加上海車展時才發現,市場已經擴大到超出他的預期。他原先預計會有百餘家新能源車廠參展,結果卻有高達583家。隨著市場上的競爭對手積極切入,他宣布電動車的競爭時代即將正式來臨。

 

智璞觀點:對於電動車領域即將迎來的盛世,從上游到下游,將有數百種車用零部件供應商進行同步競爭,包括技術、市場份額、價格等方面。隨著電動車市場變得越來越競爭,價格戰已經出現,供應商要如何在低毛利的新時代如何取得平衡將成為取得勝利的關鍵。

Apr W4|綠能新聞精華:台灣將成立碳交易平台

總統蔡英文19日宣布『碳金融』將是未來能源供應鏈及多樣化目標的關鍵工具,指示國發基金、證交所與環保署研議討論成立『碳交易平台』與國際接軌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國發會官員表示:成立碳交易所主要兩個考量為,帶領國內中小企業供應鏈做ESG。其次希望藉由成立碳交易所加強與國際之間的合作。

智璞觀點: 從2023年初即被談論已久的碳費,到近日浮上檯面的『台灣碳交易平台』,皆是期望利用碳權(費)為手段與國際接軌進而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另一方面以碳抵免增加台灣供應鏈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但由於台灣以中小企業為大宗,除了將法條與平台放上檯面外,期待政府加強碳盤查與碳稽核的輔導力道,避免市場上出現規定擺出來,但沒人知道如何遵守的混亂情況。

 

Apr W3|綠能新聞精華:美國綠能發電去年首次超越煤炭

根據美國能源署的數據,去年全國僅有20%的電力來自於煤炭發電,這低於2021年的23%,且遠遜於2007年燃煤發電占比高達50%的產能峰值。相對而言,風能和太陽能所提供的電力供應量從2021年的12%增長到了2022年的14%,預計這一紀錄在未來幾年中將持續創新高。如果再計入水力、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項目,再生能源的總貢獻率可達到21%。美國能源署預測,未來幾十年,隨著再生能源和儲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它們將成為主導地位的電力供應來源,大多數老舊的燃煤電廠都將陸續停用。除非碳捕獲技術能夠快速成熟並成為更實用的選項,否則燃煤發電將逐漸式微,成為不再重要的角色。

智璞觀點: 2022年美國綠能發電佔比首次超過煤炭產業,太平洋彼岸的中國也投入大量的資源在率能發電上;由此可看出世界前兩大碳排大國在綠能產業上的投入。但細究美中之間的角力,不難發現當中存在許多淨玲碳排的不安定因素,例如美國刻意禁止來自中國的太陽能面板,而中國政府也憑藉著自身市佔率優勢,欲針對鋰電池及多晶矽產品處口管制跟禁止削價競爭,這些競爭最終都可能造成2050淨靈碳排的大目標受到傷害,全美2022年太陽能板安裝增長YoY 下降23%最終迫使美國政府在2023年初解除禁令便是最佳範例。

Apr W2|綠能新聞精華:氫能產業將大爆發! 趙天麟:加緊完善法令、政策

氫能作為綠色能源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台灣也計畫在今年建立加氫站及推出氫能車,但為了加速氫能產業的發展,立法委員趙天麟邀集了40多位跨黨派委員成立「台灣國會氫能與潔淨能源促進會」,並共同促進台灣的氫能發展。趙天麟表示:「有40多位跨黨派的委員連署支持,透過這個促進會的提案,我們希望能加速氫能相關法規、加氫站、氫能運具和相關補助的研議和推動進程。」

智璞觀點: 自2021年各國陸續出檯氫能相關策略與法案,台灣亦不落人後於2022年第三季由工研院發表《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自此氫能逐漸走入新聞焦點之中。由於氫能所需基礎建設繁多,前期需投入大量資金及技術以利產業發展,台灣氫能發展應依照工研院發展藍圖建議,由應用為起點逐步導入儲存技術與電轉氣技術;隨著氫能市占率逐步提升,再分階段導入不同運輸方式將物流最佳化。此外,為確保氫來源穩定,除了提升綠能佔比增加綠氫來源外,尚須與國際產氫大國簽訂合作,以穩定國內氫能市場。

Mar W4|綠能新聞精華:外媒表示鴻海富士康製造車願景尚難實現

Bloomberg以「富士康發現電動汽車比iPhone更難製造(Foxconn Finds EVs Are Harder to Build Than iPhones)」為題,報導富士康目前正面臨『車輛召回』及Lordstown、Fsker、IndiEV等『合作夥伴問題』等2項原因,以致製造電動車的夢想尚難實現。
2023年1月Losdstown以成本因素要求富士康暫停電動皮卡Endurance的生產,兩週後傳出至少有一名车主称在寒冷天气骑行时会断电,此消息这促使该公司在2月份召回所有的Endurance皮卡车。對此獨立行業製造顧問Ron Harbour說:「這需要精通大量生產的人才。這是能做到的,但我還沒看到新創電動車公司證明這一點。我會說希望不大。」
此外,鴻海其他新創車廠的合作夥伴也面臨諸如生產成本與資金不足的問題
,總部位於洛杉磯的Fisker與鴻海正商議生產一款取名Pear、售價低於30,000美元的電動車;知情人士透露,Fisker表示期待由鴻海代工,但兩家公司仍在就成本進行談判。而已在2022年9月與鴻海簽訂合作協議的新創公司IndiEV亦被爆料銀行存款降到低於220,000美元。IndiEV現在希望通過反向併購上市,如果7月之前沒做到該公司將面臨倒閉風險
鴻海目前在生产电动车遇到這兩大挑戰能否經由內部整合解決,將是未來己能否在電動車領域成功的關鍵。

智璞觀點:相較於消費性電子產品,汽車生產從人才、設計、供應鏈到量產皆有如天差地別。鴻海能否利用自身強大的資源作為後盾解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但是時間並不站在這家國際代工廠這邊,由於電動車市場的成長潛力已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包含福斯、戴姆勒等傳統汽車大廠皆已投入大量資金進入研發階段,已經站穩腳跟的Tesla與BYD等電動車廠亦是卯足全力擴大產能。若生產問題無法解決,在市佔率及供應鏈被拿走後,作為追趕者將讓這場電動車市場追逐更加難走。另外身為消費性電子產品設計代工龍頭的鴻海,要如何說服汽車大廠與之合作更是另一大挑戰,傳統開發須歷經7~10醞釀推出新款汽車,因此對於自身IP保密堅的持往往放在第一要務,鴻海雖然希望以快速設計、快速生產、共用底盤的概念進入電動車領域,但這三個要素在說服至少大廠生產出來的電動車不會失去品牌自身的風格方面反而成為包袱,而鴻海過去消費性電子產品經驗在開發IP保密這點更是成為這間國際代工廠的軟肋。以兩項挑戰是否能能在這一兩年內解決,將成為鴻海造車夢是否能實現的關鍵,而且重點不只是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時間。

 

Mar W3|燃油車跟進降價 陸車市大亂鬥

大陸今年的經濟增長以消費帶動為首要目標,而汽車消費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最近,湖北聯合東風汽車推出的最高補貼達到了人民幣9萬元的措施已經擴散至全國各地,許多地方與燃油車企也加入了價格戰,吉利汽車也在13日宣佈了大幅補貼和最高補貼達3萬元的降價措施。
3月以來,各地頻繁推出汽車補貼活動,『第一汽車』自1日起向吉林省民眾推出最高達3.7萬元的補貼。而東風汽車則與湖北省聯手打出了號稱“史上最強”的購車優惠,補貼力度最高達到9萬元。
大陸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相關促銷主要是為了國六排放標準車型的更換和清理庫存。由於舊車庫存有限,這些促銷活動應該只是暫時的。不過,相關活動已經取得了宣傳效果,預計會引起其他省市和車企的效仿,從而推動其他車款的銷售。不過,在新車市場全面大降價的情況下,二手車業者的前景卻蒙上了陰霾。58同城CEO兼人大代表姚勁波在“兩會”上建議,仍要挖掘二手車市場以促進汽車消費。重點是要讓二手車順暢流通,並長期確定二手車經銷按銷售額0.5%減征增值稅政策。他還建議採用科技手段提升二手車登記和納稅等事項的效率,實現包括網上過戶等功能。

智璞觀點:繼比亞迪宣佈將推出價格落在20萬人民幣等級的旗艦電動車款後,中國汽車銷售進入白熱化,許多燃油車廠亦開始跟進宣佈降價,包含吉利跟東風都陸續推出購買補貼增進買氣,由於中國急需刺激國內消費以啟動解封後的經濟復甦,預計這波補助將會持續一段時間;此外乘聯會資料顯示,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自去年9月進入逾30%的高點,雖然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出現了大幅滑落,但2月又強勢回升逾31%,這主要是由於新能源車的降價潮,從而促使燃油車也跟進大幅折扣。整體而言,大陸各地頻繁推出的汽車補貼活動是為了清理庫存並刺激小費。雖然燃油車暫時成為了促銷的重點,但電動車趨勢仍將保持現在進行式持續攻占滲透率。

Mar W2|綠能新聞精華:歐週五啟動貿易談判 討論關鍵礦產、電動車補貼問題

3/10美國總統拜登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推進制定關鍵礦產貿易協定的計畫。除了討論如何減少對中國礦物的依賴,協議也將著重解決電動車補貼爭端。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歐雙方計畫在週五宣佈開始就協議條款展開談判,但美國官員表示,正式公告必須等到與國會商議後才會發佈。

美歐雙邊協議是兩國成立礦產原料購買俱樂部的第一步,旨在解決與美國電動車補貼有關的爭議,同時將中國排除在清潔能源供應鏈之外。根據美國去年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為美國製造的電動車提供稅收優惠,條件之一是電動車電池零件的關鍵原材料必須有一定比例來自美國或是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這一條件陸續引發了包含韓國、日本及歐盟在內的盟友的強烈反彈。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正在準備和歐盟達成一項專注於關鍵礦物生產環境與勞動標準的協議,據傳將是行政協定,因此不需要國會批准。雖然這項協定無法像傳統自貿協議一樣壓低關稅,但拜登政府認為,這將使歐盟符合有關礦物取得來源的補貼條件。消息來源指出歐盟、日本和英國的協議是為七大工業國建立礦產購買俱樂部的第一步,接著G7成員國將把觸手延伸至非洲、亞洲或拉丁美洲國家等擁有豐富礦藏的國家,與他們達成協議。

 

智璞觀點: 近兩年來美國在科技領域針對中國實施制裁與抑制,試圖在各領域延緩中國起飛的勢頭,包含對中國科技企業的關鍵技術進行打壓,並通過政策和行動阻止中國在人工智慧、晶片製造等領域發展。這些舉措可能會對中國的科技發展和經濟增長造成一定的阻礙,但亦代表著中國在科技上的進步已令美國感到芒刺在背而不得不採取行動。在可預見的未來,相信美國仍會持續在東亞合縱連橫以達到封鎖中國,台灣在兩大國之間如何進行平衡,將考驗執政者的遠見與決斷。

相關新聞:

美歐周五啟動貿易談判 討論關鍵礦產、電動車補貼問題

 

Mar W1|綠能新聞精華:歐盟禁售燃油車 德義帶頭反

根據多個外電報導,多個歐洲大國,包括德國和義大利,接陸續提出反對歐盟禁售內燃引擎車的計畫。歐盟委員會提出的目標是通過電動車來對抗氣候變化,但部分汽車產業反對提案,並主張以合成燃料納入提案來實現減碳目標,兼顧降低成本。目前除德國和義大利外,波蘭和保加利亞也不支持燃油車禁令;這些國家正在投入重金開發合成燃料的汽車產業。由於電動車生產工序沒有內燃引擎車那麼複雜,轉型至電動車將威脅大量就業,德國和車廠表示,國內汽車產業對經濟貢獻占比達到12%,若在無配套的狀況下冒然進售燃油車將對就業造成沉重打擊;預計將阻擋歐盟在本周和下周的會議正式通過2035年禁售內燃引擎車的提案。

 

智璞觀點:繼Toyota現任社長豐田章男(預計4/1下台)反對電動車之後,歐洲傳統車廠終於開始出現反彈聲量,反對原因並不是在於對石化燃料的支持,而是擔心對於產業影響太大;其實此問題除了反映了過去近百年來汽車產業已經成為整體經濟重要的環節外,還透漏著電動車與燃油車在供應鏈、科技方向以及研發人才上眾多需求的差異;在電動車銷售滲透率正快速侵占燃油車的趨勢下,對未來造成的影響有多大將取決於政府及政策的導向;電動車成長已經明確,但是燃油車禁售是否需要訂下期限或是在浪潮下游市場逐漸淘汰還有待討論。

相關新聞:

歐盟禁售燃油車 德義帶頭反

 

Feb W3|綠能新聞精華:美中互相「制衡」中國將審查寧德時代與福特電動車電池計畫

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之際,傳出中國有意針對美國汽車大廠福特與寧德時代的合作案進行審查,顯示出地緣政治衝突為目前情勢帶來的緊張處竟,據知情人士指出此次調查結果將交給最高領導層,但內容跟最終決議尚未發布。這項合作案主要內容為由寧德時代提供磷酸鐵理相關技術,福特汽車提供電池產能及材料在美國生產電動車電池,合作金額35億美金。

智璞觀點:由於福特目前在電動車推廣上遇到產能不足的問題,若無法引進相關技術則會讓自身品牌失去在北美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力,目前看來中國政府利用審查寧德時代的投資案來爭取與美國政府談判的空間,此次傳聞是否會成真,若是成真後對於後續影響有多大則是後續需要觀察的重點。中國過去幾年在綠能產業積極投資,目前在太陽能產業、電動車市占率及電動車電池產業皆處於優勢地位,若這次針對中美兩家公司的禁令生效迫使美國坐上談判桌,相信未來我們將看到更多綠能產業投資或出口被中國審查的新聞。

相關新聞:

美中互相「卡脖子」?中國將審查寧德時代與福特電動車電池計畫

 

Feb W2|綠能新聞精華:傳福特將與中國新能源科技合作 預計在美國密西根州生產電動車電池

路透新聞指稱,福特計劃與中國電池大廠寧德時代(CATL)共同出資35億美元,在美國密西根州馬歇爾地區建立一座磷酸鐵電池工廠,以增加美國境內製造的電動車用電池比重,並為當地創造超過2500個就業機會。據路透社報導,福特公司預計在下週公佈這項消息。該工廠位於底特律西方約100英里(161公里左右),預計將推動美國境內生產電動車電池。福特公司將持有工廠與周邊基礎設施的所有權,並安排員工進駐該工廠,中國新能源科技公司將提供製造電池的技術。福特公司表示,他們將借助中國寧德時代的技術,生產美國境內的電動車用電池,同時也將減少使用美國境外生產電池帶來的稅務問題。

智璞觀點:福特汽車計畫在2026年前投資500億美元進行電動車研發,目前車商面對最大的問題在於產能與設計量能不足,此次宣布與寧德時代合作便是解決電池來料不足的問題,而為了避免自家電動車與IRA法案牴觸導致無法取得新車購買補助,因此對於電池組裝跟原來特別強調將由福特在美國產,寧德時代以技術提供的角色參與投資,相信此模式在未來會是車廠與來自中國的公司取得合作的方式。

相關新聞:

傳福特將與中國新能源科技合作 預計在美國密西根州生產電動車電池

Feb W1|綠能新聞精華:福特電動車降價 叫戰特斯拉

隨著2023年第一個月特斯拉宣布降價後,福特在日前宣布跟進調降價格,北美電動車正式進入戰國時期。福特於2022年共賣出約6.5萬輛電動車,佔據市場第二名腳色,但對比於52萬銷售的特斯拉仍有一段差距;華爾街分析師與投資人大多肯定特斯拉的降價策略,儘管這可能會影響部分獲利,卻可提振需求、拉抬銷售,並且預料特斯拉藉此向對手施壓,迫使其他車廠也必須跟進降價。此次福特調降價格便是現成的案例。福特電動車事業客戶長賈加(Marin Gjaja)針對這次降價表示:此次調降車價,意味著公司無法在所有Mach-E車款都能獲利;但為了滿足2023年Mach-E銷售目標(13萬輛)並保持市場競爭力,福特需要有所因應。

 

智璞觀點:相較於中國去年賣出超過600萬輛電動車,北美市場只售出約85萬輛,隨著拜登政府在持續用政策推廣,未來電動車在美國銷售將持續加溫。福特跟隨特斯拉腳步進行降價,表面上看來對自身市占率將有所提升,但考慮到目前特斯拉成本優勢,短期看來其他電動車廠若跟進降價則很難在電動車領域賺到錢,此波價格戰能持續多久除了取決於福特對市佔率的野心外,車廠量產及成本優化將是中長期的關鍵。

 

Jan W4|綠能新聞精華:卸任原因?豐田章男似是發展電動車阻礙

放眼兩年電動車銷售不斷創高,曾經在汽車產業叱吒風雲的豐田汽車卻未能在這塊領域獲得成果。在歷經過去兩年的隱忍後董事會高層終於做出決定,豐田集團(Toyota)於週四(26日)正式宣布,現任社長豐田章男將於4月1日卸任,並由Lexus總裁佐藤恒治接任,外媒推測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過去幾年豐田章男對於社內電動車推動始終保持猶豫不決的態度,最終造成過去世界第一大汽車品牌未能在電動車市場上搶占先機。

 

智璞觀點:過去幾年各大車廠及新創電動車廠已紛紛投入研發資源的情況下,對於電動車零件產能已造成巨大缺口,不論在晶片、電池、電控及電機設備甚至到充電樁未來幾年都將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況之中;豐田此時改變策略轉向全力投入電動車的研發,是否會有足夠供應鏈助其爭取市占率將會是隱憂。更有甚者,由於電動車研發週期只有一年半到兩年左右,相較於傳統燃油車縮短許多;在如此緊湊的節奏下,豐田汽車是否有足夠的研發潛力滿足市場上對於電動車車款的前沿科技需求,將是品牌設計及創新上的另一大挑戰。

資料來源:CleanTechnica

相關新聞:

卸任原因曝?豐田章男似是發展電動車阻礙

 

 

Jan W3|綠能新聞精華:陸電動車2030在歐洲市占衝近20%

隨著中國電動車產業鏈發展成熟各車廠無不加緊提升產能,搶奪國內市場的同時亦跟隨著第一大品牌BYD將眼光放向歐洲市場。根據Inovev的統計在2019年中國賣到歐洲的電動車為1.9萬台,到2022年已成長超過十倍來到19萬台市占率接近8.6%(歐洲區)。由於歐洲電動車目前尚以價格較高的豪華品牌(ex: BMW、Mercesdes等….)為主流,若福斯等歐洲國民品牌推廣速度不夠快,將讓中國電動車有機可乘,在五年內進一步將市占率推至20%。

 

智璞觀點:由於2022年以來美國電動車整體策略針對中國生產鏈抵制意圖明顯,反而讓中國品牌可以明確期推廣策略將銷售目標精準放在歐洲區域,歐洲電動車品牌因應速度是否能跟上,將尚待未來兩年觀察。此外,因電動車成本當中占比最大的電池跟整車組裝線大多集中在中國,將對中國出往歐洲的電動車帶來巨大的成本優勢,歐洲車廠短期內很難跟上中國品牌的價格,最終幫助中國幾大車廠在歐洲中低價(3~5萬歐元)市場內蠶食鯨吞。

資料來源:Inovev;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整理 2023/1

 

相關新聞:

陸電動車2030在歐洲市占衝近20%

 

Jan W2|綠能新聞精華:陸電動車2030在歐洲市占衝近20%

2023年CES展於1/5~1/8在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展開,有別於去年只有部分國家開放導致規模受限,2023年CES空前熱絡。從展場配置便可直看出,電動車跟準成熟的L3自駕技術成為展場的焦點,包含福斯、賓士、BMW、Volvo等傳統汽車大廠都將各自電動車搬到展場展示,消費電子產品大廠SONY跟NVIDIA也針對電動車世代發表相關產品或新車。

智璞觀點: 在電動車發展成為事實的今天,除了推出新款電動車外各家車商無不開始針對車上功能進行升級,並以此取得消費者的青睞。我們認為從這次各家電動車強調的娛樂體驗、自動駕駛、長續航力等,無論是軟體及硬體都是依據既有成熟的產品進行優化導入。可見相較於以往對於概念車的未來展示,在2023年景氣看衰的大環境下,即使是電動車也被迫追求務實並期望短期看到成績。更有甚者,對於電動車周邊產品在會場上看到的諸如充電裝、行動電源、高密度電池等無一不是為了解決旅程憂慮,可以想像在今年電動車行情持續看漲的趨勢下,對於電力配套措施將是巨大的挑戰;而眾所皆知需求帶來商機,賓士在展場上宣布將推出與MN8 Energy 、Charge Point 合作的Mercedes-Benz品牌充電網路,便可看作是針這項巨大缺口進行的策略性投資,其他充電裝廠商若能看到這波需求準確投資,亦可跟著電動車熱銷這股上升氣流逆風高飛。

 

資料來源:CES各大車廠;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整理 2023/1

相關新聞:

CES 2023-電動車、自駕技術成焦點 各家廠商大比拚

 

Jan W1|綠能新聞精華:電動車崛起可能造成的三大洗牌效應

 

近年電動車發展過程中雖然推廣與憂慮各有支持者及站得住腳的理由,但就能源轉換效率及目前市場投入的資金來看,其未來持續成長的確定性已毋庸置疑,眼看汽車電動化的趨勢如浪潮一般地襲來,站在風口浪間的相關產業至少有三個變革需要面對(如下表格)。

 

智璞觀點:回顧過去歷史,2007年Apple第一次發表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行動通訊大廠由此開始歷經了一次大洗牌,Nokia、Blackberry、Panasonic等國際知名品牌相繼被三星、華為、OPPO如今耳熟能詳的智慧型手機廠取而代之。

拉回當下,在特斯拉重新定義汽車的這幾年,你我是否也感到有種似曾相似的錯覺? 當然,價格因素讓汽車電動化的過程遠比手機智慧化過程來的溫和且緩慢,不至於在兩到三年內就歷經一波血洗;傳統汽車廠商尚有喘息空間因應電動車品牌入侵。但對於無法在電動車時代繼續使用的燃油車零組件,上至企業下至產線、機台、人力將要如何調整,將是接下來兩三年必定會遇到的課題。若無法好好處理,恐怕又將重現智慧型手機剛起步時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奇特景象。 另外,電動車市占率提升帶來用電及基礎建設的需求飛奔,與之對應的是各國綠能推動的速度是否足夠? 2050年碳中和目標要如何在電力需求屢創新高的環境下達成?恐怕是未來幾年都需要年年檢討的重點項目。

 

資料來源:Yahoo汽車;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重製 2023/1

相關新聞:

電動車崛起可能造成的三大洗牌效應?品牌、零件、燃料變很大!

 

Dec W4|綠能新聞精華:台系電動車鏈 打入日本市場

 

在即將到來的2023年,日系汽車大廠豐田傳出將修正對於電動車的策略,由原來的觀望轉向積極布局。台系供應鏈在此波消息中以率先出擊,尋求進軍日本市場的機會,包含IKKA-KY(第一化成)、敏實集團(精確)、麗青、為升等廠商近期已開始出貨,預期將在未來幾年取得日本車廠的市場佔有率。

 

智璞觀點:2023年電動車市場需求持續升溫中,供應鏈趨勢在國際政治情況下由全球化轉向區域化,台灣廠商若能在日系車廠由燃油車轉向電動車的過程中提早佈局,在地區優勢的幫助下短期內應能取得入打入的機會。但中長期布局仍須與車廠策略進行協調,配合品牌廠對於目標市場的產能已取得美國跟歐洲的市場。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重製

相關新聞:

台系電動車鏈 打入日本市場|聯合新聞網|12/12

索取更多電動車資訊, 請 會員登 入.
企業快訊|台積電2024第二季法說會
Sep W1|大健康新聞精華: 保瑞集團併購打天下 大咖都按讚
—欲索取更多資訊,請點聯繫我們
現在就立刻分享文章